乐文小说 >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 第17章 杜甫何以誉为"诗圣"?他的诗又称"诗史"?

第17章 杜甫何以誉为"诗圣"?他的诗又称"诗史"?


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的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是大唐现实主义诗人中的扛把子。不过,自号"少陵野老"的杜甫在世时远比不上李白的声望,他五十九年短暂的一生其实颇多穷困潦倒,虽说年少成名,但科考之路并不顺遂,又遇"安史之乱"的影响,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仅当过河西尉、左拾遗、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这样不入流的小吏,晚年还老病缠身漂泊不定,公元770年在舟行岳阳的途中黯然病故。

  不过,如此坎坷卑微的杜甫,却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还被誉为"诗史",这是何故?

  一、忧国忧民的杜甫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

  原来杜甫受封"诗圣",与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这一最大的生命底色息息相关。

  杜甫虽说一生卑微,仅当过不入流的小吏,但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注,铺就了他伟大的生命底色。

  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杜甫自身漂泊无定而又体弱多病,仍心系多灾多难的老百姓,与他们一路逃难,仅凭手中的一支秃笔便迸发出感同身受的声声呐喊,鸣民生之多艰,反映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疾呼社会需要安宁与和平。

  这些心声,在他创作的"三吏三别"组诗里体现得特别真切。有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样的家国情怀。

  终其一生,尽管生活窘迫,置身底层,杜甫始终将民生与社稷的安危融入自己一腔热血的担心与寄望中,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便可感之。

  还有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深刻揭示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前出塞》中强烈反对战乱的"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等等这些名诗名句,都表达出浓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色彩,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杜甫高尚的人格,想百姓之所想,忧国之所忧的民本思想。

  二、极具哲理的格律诗无人能比

  此外,留存下来的一千五百多首"杜诗"里,其中极具哲理的格律诗对后世的影响,也超过了王维、柳宗元、王昌龄这些名家。

  可以说,杜甫所写的格律诗不仅重理,还把情与意融为一体,让读者深受启迪。

  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如出自《登楼》中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均"刚劲而阔大",带出的哲理可谓娓娓到来。

  总体而言,杜甫极具哲理的格律诗,尤其是七律,登上了诗坛的巅峰,即便是不拘一格的"诗仙"李白,在严谨上亦显得稍逊一筹。

  以致后世讲习格律诗,都以"杜诗为范",学习"杜诗"的叙事、抒情、说理",因为集大成的"杜诗",叙事朴实有意境美,抒情真挚有自然美,说理明白有底蕴美,如此融合一体博大精深的诗歌,既是现实的缩影与写照,又反映时代之痛,拉响民之所系、民之所盼的时代最强音。

  综上可见,杜甫的家国情怀、叙事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格律诗高度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诗魂,成为人们朝圣的一座丰碑,并不因他瘦弱多病,并不因他仅当过小吏,并不因他仅有五十九年短暂的人生,而抹去他当之无愧的诗坛地位。

  称杜甫"诗圣",他的诗誉之为"诗史",自然实至名归。


  (https://www.lewen99.com/lw/39944/65238.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www.lewen99.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