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 > 中国名人传记大全 > 第50章 司马光——《通鉴》煌煌照古今,是非功过细点评

第50章 司马光——《通鉴》煌煌照古今,是非功过细点评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与文学家,生于公元1019年11月17日,逝于1086年10月11日。

  一  生平概述

  司马光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

  在那个文化繁荣、社会变革交织的时代,司马光以其独特的智慧与品德,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

  1  家世与早年

  司马光出生在河南夏县涑水河畔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族自称为东晋名臣司马孚之后,这赋予了他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

  父亲司马池,曾任地方官员,对儿子的教育极为重视。

  自幼便教导司马光要以勤学、诚实、正直为本。

  司马光自小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颖和勤奋。

  七岁能诗,十岁已能诵读《左传》,对历史故事尤为痴迷。

  他的童年趣事“砸缸救人”广为人知,小小年纪便显现出了冷静与机智。

  这故事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孩子机智勇敢的经典案例。

  2  学术生涯

  司马光的学术成就斐然,其中最为人称颂的是《资治通鉴》的编纂。

  此书是司马光晚年在洛阳潜心研究的成果,历时十九年,凝聚了他及其团队的心血。

  《资治通鉴》是一部涵盖16个朝代,从战国至五代共1362年历史的编年体巨着。

  其内容详实、评述精当,不仅展现了历史的脉络,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与人生哲理,被誉为“帝王之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史学研究和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政治立场与作为

  在政治上,司马光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以其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而着称。

  特别是在神宗年间,面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

  司马光基于对民生、社会稳定及儒家传统的考量,坚决反对,认为新法过于激进,易引发社会动荡。

  这场围绕改革的争论,使得司马光与王安石分别成为旧党与新党的代表人物。

  尽管因反对新法而被迫离开京城,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展现了士大夫的风骨。

  在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一度重返朝堂,担任宰相。

  但不久便因病去世,未能亲眼见证自己力主的政策全面实施。

  4  品格与遗泽

  司马光的个人品格同样令人钦佩。

  他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以“诚”、“信”、“仁”为立身之本。

  在位时,他力主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对下属宽厚,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人心。

  在文学上,司马光亦有颇高造诣,其文风平实而不失深度,主张文章应有益于世,强调“文以载道”的理念。

  此外,他还着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等,对后世的文学与学术研究贡献巨大。

  司马光逝世后,被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这是对宋代文臣最高的荣誉。

  他的墓地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成为后人凭吊的圣地。

  二  主要功绩

  司马光的主要功绩集中在史学、政治以及道德哲学领域。

  其一生致力于学问、政事与个人修养的完美结合,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史学巨着《资治通鉴》

  司马光最杰出的成就莫过于主持编纂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这部巨着耗时十九年。

  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开始编修,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共294卷,另附目录30卷。

  《资治通鉴》起自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战国初年);

  终于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五代末期),涵盖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

  该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严谨选取史料,以史为鉴,旨在为帝王提供治理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故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中,司马光亲自定稿、审订,确保史实准确无误,文字精炼流畅。

  书中不仅记载了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还包含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后世提供了极其丰富且珍贵的历史资料。

  它不仅在史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也被视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宝典。

  2  政治上的坚守与改革

  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一位忠诚的士大夫,以其正直不阿、勇于直言而着称。

  他历经北宋四朝,尤其是面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改革,司马光基于儒家的保守立场,认为新法过于激进。

  忽视了社会现实和人民承受能力,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他成为反对新法的主要力量之一,代表了“旧党”的声音。

  在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一度担任宰相。

  他上任后立即着手废除他认为有害的新法,恢复旧制。

  虽然后来因健康原因辞职,但其在位期间的政策调整,反映了他对国家稳定和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注。

  3  道德哲学与个人品德

  司马光在道德哲学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他倡导的“诚”、“信”、“仁”等价值观,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在个人品行上,司马光更是身体力行,生活简朴,不求奢华,注重个人修养与家庭伦理。

  他的《家范》一书,系统阐述了家庭管理和教育子女的儒家原则。

  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文学与学术着作

  除了《资治通鉴》,司马光还留下了大量其他学术和文学作品,如《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这些着作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

  他在文章中常常表达对时政的见解,以及对儒家理想的追求,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治学态度和政治理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之,司马光的功绩在于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更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和道德哲学家。

  他以史书垂青史,以德行昭后世,其思想和着作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  历史评价

  司马光作为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儒家学者,其历史评价历来备受尊敬,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争议。

  总体而言,后世对司马光的评价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史学成就:《资治通鉴》的光辉

  司马光在史学领域的成就,特别是《资治通鉴》的编纂,使他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治史态度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为历代帝王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借鉴,也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资治通鉴》的编纂,展现了司马光在史料收集、甄别、整理上的非凡才能,以及他以史为镜,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史学观。

  这一成就,使得他在历史评价中,常被视为与司马迁并列的“前后两司马”。

  2  政治立场:保守与稳健

  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与王安石的新法改革形成鲜明对比。

  司马光坚持儒家的“中庸之道”,认为政治应以稳定为先,反对激进变革。

  他的这种立场,在当时及后来的历史中。

  既有人赞誉其稳健持重,维护了社会秩序,也有人批评他阻碍了社会进步,未能适时应对北宋面临的深刻危机。

  尤其是在新旧党争中,司马光虽然在哲宗即位后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其废除新法的举措也被一些历史学者认为过于激进。

  未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剧了政治动荡。

  3  道德风范与个人品质

  在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行上,司马光几乎得到了一致的高度评价。

  他的一生体现了儒家君子的理想形象,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勤勉治学,重视家庭教育与家族传承。

  《家范》一书不仅反映出他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也展示了其深沉的儒家伦理观念和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

  司马光在道德上的示范作用,对于塑造宋代及其后世士人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4  学术贡献与文学成就

  除了《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其他学术着作和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他在多个领域的深厚造诣。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丰富多样。

  既有关于历史、哲学的深入探讨,也有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展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广博知识和文人的情怀。

  在文学史上,尽管不如他在史学上的地位那样突出,但其作品同样为后世所珍视,对文学发展有所贡献。

  5  历史争议与评价多样性

  尽管司马光在很多方面赢得了高度赞誉,但历史评价也存在分歧。

  在近现代,随着历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视角的拓宽,司马光的一些政治观点和历史解释遭到了重新审视。

  有人批评他在新旧党争中的立场过于僵化。

  未能充分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初衷与时代背景,对改革的阻挠延缓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同时,也有人指出,《资治通鉴》虽是一部史学巨着,但在史料选择和编排上不可避免地带有编者的主观色彩,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处理不够全面客观。

  综上所述,司马光的历史评价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过程。

  既有对其史学成就和道德风范的高度肯定,也包含着对其政治立场和历史解释的争议与反思。

  这些评价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历史人物认识的变化,以及历史研究本身的发展趋势。

  无论如何,司马光作为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四  结语

  司马光的一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生动体现。

  他以学问报国、以德行服人,其精神遗产穿越千年,仍然激励着后世学者与政治家不断追求卓越与正直。

  ——————————

  司马光·千古一鉴

  古有光公持玉笏,月满西京映汗青。

  寒窗磨砺十年志,一朝挥毫千载名。

  《通鉴》煌煌照古今,是非功过细点评。

  不为繁华易素心,犹见松柏岁寒情。

  新旧党争风云变,稳舵守正道不倾。

  家国天下一肩担,留得清白在人间。

  幼时砸缸显机智,老成谋国见深仁。

  儒林楷模传千载,司马风骨永流芳。


  (https://www.lewen99.com/lw/42710/65383.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www.lewen99.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99.com